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首页 > 推广动态 > 行业动态

推广动态

Promotion dynamics

长期依赖进口草种不是长久之计

来源:林草新闻 时间:2020-09-23 09:53:44 阅读650 次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孟林眼中,国产优质草种就如同飞机发动机一样,只有实现国产,才能在未来占据主动。


种苗既是草原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又是提高草原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根本。去年,我国启动了第一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孟林对记者说,草原生态恢复以及草业和畜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草种,而种质资源是草种业发展的根基。目前,我国约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修复退化草原需要大量优质草种。依赖进口不是长久之计,草原生态修复还需草种业大发展作为支撑。

国家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体系建立


草种质资源是筛选、培育新草品种的素材和基因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政策措施。近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反复强调,要加快种业创新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16年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种子法》,也对种质资源保护、体制机制创新、品种审定与保护、种苗市场监管等进行了全面规范。


“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参与的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对草原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只有摸清了我国草种质资源本底,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管理和创新利用。”孟林介绍,我国是第三大种质资源保存国,目前已创建了收集管理、技术研发、保存利用三位一体的国家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体系。


澳大利亚保存了8.48万份草种质资源,美国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保存了7万多份草种质资源。我国截至2018年底,统一编目、入库(圃) 保存草种质资源达5.6万份,形成以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体系,并建立了1 个中心库、2 个备份库、1个离体库、17 个草种质资源圃、1 个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的保存利用体系。



我国以推动育种创新为目的,研发了国家草种质资源保护管理系统,建立了草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数字化管理和共享利用平台,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种质创新利用。


“我国的17个草种质资源圃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收集了2600多种草资源植物种类。我们以这些草种质资源作为亲本,进一步培育、筛选更优良的草本植物品种。”孟林告诉记者,从1978年至2019年,我国共选育登记了584个草本植物新品种,包括育成品种、地方品种、野生栽培品种、引进品种,其中育成品种约占37%左右。


我国草种子市场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



我国有60亿亩草原,占国土面积的41.7%。长期以来,由于对草原生产功能的利用和依赖过大,9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目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措施是通过人工种草和免耕补播恢复草原植被。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的核心是要有足量的乡土草品种和高质量的种子作为保障。我国对草种子需求量很大,但国产草种的供给量却不足30%,面临严重的供不应求困境,需要大量依赖进口。孟林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人工种草和草原植被恢复仍然主要依赖于进口草种,国内草种子生产主要以牧草种子为主,且产量严重不足。国内牧草用种约60%依赖进口,草地草坪用种约95%依赖进口,生态修复用种生产几乎是空白,目前刚刚有一些草企开始生产生态修复用草种子。


一边是草种子需求量大,一边是国产草种供给不足。


目前,仅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具有较好的草种子生产能力。以四川披碱草属牧草种子基地为例,孟林介绍说,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高峰期,种子基地面积约12万亩,目前仅剩不足2万亩。目前四川省每年生态工程建设用草种需求量约1400-1800吨,但种子生产和供给不足400吨,缺口非常大。


截至2019年,我国已审定的国审草品种和甘肃、四川、内蒙古等省级审定草品种共有600多个。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育种专家选育的这些优良草品种,能否实现大批量生产?“由于成本、机制、政策、市场等方面原因,大部分优良草品种没有进行较大规模的市场化种子繁育。因此,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中良种使用率较低。”孟林说。


草种业发展需要草企参与自主创新



从优良草品种的选育到实现优质草种子的大规模生产,其间要跨越哪些阻碍?


“要实现优质草种子的大规模生产,离不开有实力的草企业的参与。”孟林说,我国目前开展草品种选育工作的主要是科研工作者,企业参与自主研发的非常少。一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大规模生产,要克服很多技术、机械等方面的难题,这些都需要企业的参与。


以苜蓿为例。美国西部苜蓿种子产量很高,他们利用切叶蜂授粉来提高苜蓿单产。我国由于缺乏合适的种子收获机械,苜蓿种子成熟收获的浪费率很高,有的高达40%左右,实际产量远低于实验田的理论产量。另外,草本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解决种植密度、水肥控制、苜蓿矮化提高种子结实率等问题。这些技术在试验田里都有,但在大批量生产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加强自主创新,实现草种子国产化,这是我国草原生态修复以及草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尤其是生态环境建设用草必须是抗逆性较强的草品种,而且其需求量巨大,不是几个草品种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域来科学合理地混播不同的草品种。这些选育的优良草品种要实现大规模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草企业参与其中。”孟林建议,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用于生态修复的草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通过突破创新优良草种使用的体制和机制,尽快建立草种良种繁育体系,加大草种供给能力,提高生态修复的良种覆盖率。建议制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成果转让机制,促进产业化、企业化发展,选择具有科研能力、种质资源储备、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的企业,在土地流转、机械化加工种植、良种补贴等方面给予长效支持。


分享到
4168338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