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下载中心 > 科普展板

下载中心

Download Center

道地药材 | 浙白术

来源: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 时间:2021-09-06 09:39:42 阅读3212 次


01 浙白术 zhebaizhu


产于以浙江绍兴(新昌、嵊州)、金华(磐安、东阳、武义)、台州天台、杭州临安为中心,包括浙东丘陵低山小区、浙中丘陵盆地小区、浙西北丘陵山地小区等周边地区的栽培白术。


02 来源及形态


2.1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


2.2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cm ~80cm,根茎结节状。茎直立,通常自中上部长分枝,全部光滑无毛。叶互生,中部茎叶长3cm ~6cm,叶片通常3羽~5羽状全裂,极少兼杂不裂而叶为长椭圆形的。侧裂片1对~2对,倒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4.5cm ~7cm,宽1.5cm ~2cm;顶裂片比侧裂片大,倒长卵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自中部茎叶向上向下,叶渐小,与中部茎叶等样分裂,接花序下部的叶不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无柄;或大部茎叶不裂,但总兼杂有3羽~5羽状全裂的叶。全部叶质较薄,两面绿色,叶背色较浅,无毛,叶脉显著突起,边缘或裂片边缘为锯刺状。头状花序单生茎枝先端,植株通常有6个~10个头状花序,但不形成明显的花序式排列。苞叶绿色,长3cm ~4cm,针刺状羽状全裂。总苞大,宽钟状,直径3cm ~4cm。总苞片9层~ 10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及中外层长卵形或三角形,长6mm ~8mm;中层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 11mm ~ 16mm;最内层宽线形,长2cm,先端紫红色。全部苞片先端钝,边缘有白色蛛丝毛。小花长1.7cm,紫红色,冠屋檐5深裂。瘦果倒圆锥状,长7.5mm,被顺向稠密白色的长直毛。冠毛刚毛羽毛状,污白色,长1.5cm,基部结合成环状。花果期8月~10月。


03 历史沿革


3.1 品种沿革

早在西汉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关于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将术列为上品,《伤寒杂病论》中应用了术。然而秦汉时期尚无苍术、白术之分。从各文献所描述的术的分布区域来看,当时所用的术应为苍术。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东境术大而无气烈,不任用。”苍术属植物叶片变异较大,难以通过叶片推定其物种,然而其所言“东境术”从分布区域来看,似今日所用之白术。由此可见,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时期,或已有苍术、白术之名,但在临床应用时,并未将这两种药材加以严格区分。


宋代《本草图经》云:“春生苗,青色无桠,一名山蓟,以其叶似蓟也。茎作蒿秤状,青赤色,长三二尺以来;夏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入伏后结子,至秋而苗枯。根似姜而傍有细根,皮黑,心黄白色,中有膏液紫色……今白术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干。以大块紫花者为胜。”同时附了多幅图,其中“舒州术”接近当今的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此外,“越州术”“齐州术”可认定为白术,“商州术”疑是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 DC. ) Koidz.,但“荆门军术”“石州术”不是苍术属植物,至于“歙州术”则很难判断。从书中所描述的地域如“杭、越、舒、宣”等地,结合“以大块紫花者为胜”来看,其描述与今日的白术一致。从明代《本草纲目》附的白术原植物图来看,图中白术与当今白术的特征相吻合,确认其为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白术与苍术统称为术,至魏晋白术与苍术始有区分,宋代正式将白术与苍术分为两药,明确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


3.2 产地沿革

对白术产地的描述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术味苦……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名医别录》曰:“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但不明确为白术。


宋代《本草图经》云:“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表明在宋代,白术就以杭州产者为著,如在宋代方志中较多地记载了浙江产的白术。《嘉定赤城志》云:“术,白者叶大有毛,甘而少膏,赤者反是。”《乾道临安志》载有白术,《会稽志》记载石鼓山多黄精、白术,《海盐澈水志》记载的药品中有白术。当今被公认为最道地的浙江于潜白术,则载于《咸淳临安志》,其后《本草品汇精要》云白术“杭州于潜佳”,万历《杭州府志》亦云“白术以产于潜者佳,称于术”。


明代《本草蒙笙》云:“浙术,俗呼云头术,种平壤,颇肥大,由粪力滋溉。”《本草纲目》专门记载了白术的栽种,云:“白术,枰蓟也,吴越有之。人多取根栽旖,一年即稠。嫩苗可茹,叶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状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白而肥者,是浙术;瘦而黄者,是幕阜山所出,其力劣。”万历《绍兴府志》云:“白术,新昌多。”表明在明代已栽种白术,其产地为浙江一带。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除详细记载了于潜白术外,还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杭州周边的小和山、翁家山和仙居、青田等县所产的白术。《本草从新》亦言:“产于潜者最佳,今甚难得……种白术,产浙江台州、烟山。”台州、烟山即今新昌、磐安、天台交界的彩烟山、天台山一带。《本草纲目拾遗》和《本草求真》云:“出浙江于潜地者为于潜术,最佳。”


民国时期陈仁山《药物出产辨》云:“白术产于浙江宁波府。”《增订伪药条辨》云:“白术种类甚多,云术肥大气壅,台术条细力薄,宁国狗头术,皮赤稍大,皆栽灌而成,故其气甚浊,却少清香之味。当以浙江于潜野生者,名于术,为第一。一名天生术,形小有鹤颈,甚长,内有朱砂点,术上有须者尤佳,以得土气厚也。”民国22年(1933)《中国实业志》记载:“浙江省白术,以新昌所产为最多,计产白术2.05万担。”民国29年(1940)《重修浙江通志》记载:“磐安生产药材,白术9600担。”


《中药材手册》记载:“主产于浙江新昌、崚县、天台、东阳、磐安,安徽歙县、宁国,江苏南通,江西修水、铜鼓等地。此外,湖南平江、衡阳,湖北通城、利川各地亦产。”《中华本草》云:“白术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等地亦产。以浙江产量最大,销全国,并出口。”


综上所述,从《本草图经》记载杭州和越州产白术开始,至明清,诸医家倍加推崇浙江产的白术,尤其推崇于潜所产野生者。然白术用量大,野生白术难以满足所需,自明代开始人工栽培白术,且在采收加工中用柴火烟熏干燥,其气味清香,质量佳,疗效好。因此,浙江逐渐成为白术的道地产区,并一直延续至今。鉴于白术为“浙八味”之一,因此,本标准采纳浙白术称谓。浙白术产地沿革见表1。

表1   浙白术产地沿革


04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4.1 道地产区

以浙江绍兴(新昌、嵊州)、金华(磐安、东阳、武义)、台州天台、杭州临安为中心,包括浙东丘陵低山小区、浙中丘陵盆地小区、浙西北丘陵山地小区等周边地区。


4.2 生境特征

白术产区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初雨热同步,而盛夏多晴热,秋冬光温互补,灾害性天气较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h,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500mm,无霜期240d。栽培于海拔300m ~600m玄武岩发育而成的红黄壤土为佳。


05 质量特征


5.1 质量要求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白术的相关质量规定。


5.2 性状特征

浙白术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cm ~ 13cm,直径1.5cm ~7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先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亮,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形似如意或青蛙,断面角质样,有裂隙,色较深,呈菊花纹,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浙白术与其他产地白术性状鉴别要点见表2。

表2  浙白术与其他产地白术性状鉴别要点


分享到
4168338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