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培训 > 培训动态

技术培训

Technical training

终身学习,创新发展(玉溪市林业科技推广站 蒋志东)

来源:云南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网 时间:2018-05-28 09:00:19 阅读1228 次

       2018年5月7日至15日,在云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施彬总站长的带领下,全省林业技术推广系统一行60人到浙江省杭州市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参加了 “云南林业技术推广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学习,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门学科,通过学习、交流、讨论,起到了启迪智慧,开拓视野、振奋精神作用。

一、培训班学习交流基本情况
       5月8日上午,“云南林业技术推广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楼302教室正式开班,在7天的培训中,先后听取了十一个专题讲座,即:1.吴伟强教授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2. 陈克老师的《成为情绪管理的高手》,3. 吴潮教授的《当今世界格局与中国对外战略布局》,4. 鞠洪波研究员的《互联网+林业生态产业转型升级》,5. 袁康培副教授的《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6. 何帆讲师的《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十九大党章解读》,7. 陈勤娟副局长的《森林城市建设的杭州模式》,8. 李育新博士的《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9. 章友德教授的《领导干部法律风险防范与规范化建设》,10. 曹增节教授的《特色小镇功能集聚、文化挖掘与品牌建设》,11. 梅永平院长的《中国美丽乡村 “安吉模式”解读》;四个现场教学,即: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诞生地安吉县余村,2. 中国丝绸文化创意为主业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万事利集团,3. 国内第一座在垃圾堆体上建成的生态公园——天子岭生态公园, 4. "万担茶乡"基地——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外桐坞村;一次交流讨论,培训期间,围绕培训内容,分组进行了交流讨论,每个学员分享了学习收获和感悟。
二、几点体会
      (一)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何帆讲师的《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十九大党章解读》,带我们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背境,历史使命,分析了中共一大12名代表的理想信念选择不同形成不同命运的人生轨迹,有为了理想信念献身的革命烈士,有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有理想信念不坚定脱党,甚至走向革命对立面当叛徒的可耻人生。从十九大党章解读体会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保持旺盛革命斗志的源泉,中国共产党经过90多年艰苦卓绝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进一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抛弃。身处时代潮流之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学习,因为生存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会生存必须会学习。不管身在哪个岗位,不论年龄大小,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才能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不被飞速前进的时代列车远远甩在后面。
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牢固树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新观念。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贯彻执行“学习即工作、学习即生活”的理念,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困惑去学习,在学习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要将自己在学习中的所得运用科技实践中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林业科技工作。
      (三)保护好绿水青山,就能换来持续的金山银山。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源地——安吉县余村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浙北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视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科学论断,余村以村庄规划为抓手,以创建“生态旅游村”为目标,通过产业调整、村庄规划、环境美化以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等举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如今正成为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经营的典范,成为湖州市首批中国美丽乡村的试点,受到游客青睐,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电影院、便民服务驿站,农民住上了别墅,办起了农家乐服务接待中心,村境内有被誉为“江南银杏王”的千年古银杏树、“活化石”之称的百岁娃娃鱼、古代工矿遗址和古溶洞景观、生态环境优良的“冷水洞”等,还有古庵“龙庆庵”等,在绿水青山中受益的老百姓由最初的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并迸发出更大的生态自觉。
2. 昔日臭水塘今日聚宝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为改变西溪湿地脏乱差局面,2003年8月,杭州市启动西溪湿地的综合保护工程,工程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农居搬迁、河道清淤、植物复种、生态驳坎、房屋整修等各种措施,对西溪的水体、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风物和历史文化等进行科学的保护和恢复,从而打造杭州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全面提升杭州生态质量和国际旅游名城。2005年,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杭州市政府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以法规形式在组织机构、资金保障、宣传教育和科研监测等方面给予保障,《条例》明确设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依法行使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管委会由涉及西溪国家湿地管理职责的林业、环保、城建、规划等多部门共同组成,重大问题由分管市长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溪成为了国内唯一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和文化湿地于一体的湿地公园,湿地公园通过自主经营每年收入在3亿元以上,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一体,这也使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样板。
(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 创新成就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的升华
1975年,一个名不见经传民营丝绸企业——杭州笕桥绸厂诞生了,经过40多年的创新发展,现已成为一家以丝绸文化创意为主业,生物科技、金融管理、资产运作跨界融合的现代化企业——万事利集团,成为中国丝绸行业领军品牌。万事利集团的发展,就是挖掘、传承及弘扬中国丝绸文化,将传统丝绸与文化创意、高科技相结合,在传统丝绸面料、丝绸服饰的基础上,拓展开发出了丝绸文化产品、高端丝绸装饰品及丝绸艺术品三大创新领域,并通过品牌化和信息化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从产品制造走向文化创造,走出了一条丝绸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不仅实现了文化价值,而且也实现了更高的经济价值。
       2. 创新造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安吉县地处浙江省北部山区,以盛产毛竹闻名于世,是首批“中国竹子之乡”。全县有竹林面积104.5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82.9万亩,杂竹林面积21.6万亩,毛竹林立株数1.71亿株。安吉竹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原来卖原竹到进原竹、从用竹杆到用全竹、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从单纯加工到链式经营的四次跨越,达到全竹、高效利用,全县竹制品加工企业2400多家,形成以竹质结构材、竹装饰材料、竹日用品、竹纤维制品、竹质生物制品、竹木加工机械、竹工艺品、竹笋食品等八大系列(3000余种品种)产品所组成的产品格局,2016年竹产业总值达到200亿元,以全国2%的立竹量创造出全国20%的竹产值。无论竹林培育、竹产品加工还是竹旅游资源的开发,安吉都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三、跨界融合,推动玉溪核桃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一)玉溪核桃资源现状
资源现状。玉溪市作为云南核桃传统栽培区之一,栽培历史700多年,具有适宜核桃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良品种,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核桃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核桃初加工(核桃仁、核桃干果、核桃油)为主的第二产业。据玉溪市经果站2015年12月统计,全市2区7县、69个乡镇(街道)、476个村委会(社区)、3383个村民小组种植核桃,涉及38.8万农户、141.1万农业人口,农民人均收入158.5元。全市核桃153.21万亩,其中,投产27.41万亩,年产量866.47万公斤,产值2.24亿元。核桃成为玉溪市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高原特色林产业。
 
1995年至2015年全市核桃产业发展面积及产量图

1995年至2015年全市核桃产业发展平均单产柱状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发展核桃认识不到位。
       核桃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种植5-8年挂果,15年进入盛产期。种植核桃短期内体现不出政绩,农户见不到效益,部分干部发展核桃的决心不够坚定,号召多、实际行动少,不少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舍不得投入,多数选择在土壤瘠薄的荒山、荒坡种植,致使核桃生长不良,效益差。
2.管理粗放,单产低。
       玉溪大面积核桃种植在山坡、山脚、山菁、山凹等地方,多数属于晚实核桃,农户只注重栽植,忽视管理,大部分核桃栽培没按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定植塘小、底肥不足或根本不施底肥,浇水、锄草、追肥、扩树盘、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土壤管理、树体管理工作根本没有开展,任其自然生长,管理十分粗放,从而导致结果晚,果实小,质量差,效益低。2015年平均亩产量30公斤,低于全省平均亩产49公斤水平,与美国亩产300多公斤水平相差甚远。
3.品种杂乱,良莠不齐。
       玉溪核桃品种繁多,由于群众对核桃良种认识不足,所选用良种标准不同,其繁殖的方式也不同,大多数采用实生繁殖,种子自然条件下受粉结实,花粉来源复杂,后代变异大,有的虽然采用嫁接繁殖,但选用良种苗纯度不高,特别受急功近利的大指标、大任务思想驱动,不少地方甚至出现见种就采,见苗就栽,从而出现品种良莠不齐,商品性较差,效益低。
4.科技投入少,核桃研究不够,技术推广不足。
       玉溪市自1983年10月地区林科所撤销后,就没有专门的林业科研机构,现有林业机构由于林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承担的工作任务多、科技投入少,对核桃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在良种选育扩繁、栽植、整形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5.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短。
       全市核桃产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市场不完善,品牌意识差,加工企业多、规模小,缺乏较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价格上扬后抢采青果、土法粗加工现象突出,降低了核桃产品质量,缺乏核桃深加工系列产品的技术和设备,影响了经济效益提高。
      (三)跨界融合,推进玉溪核桃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近几年来,玉溪的核桃投产面积不断增加,产量随之加大,但受经济运行、市场等因素的制约,核桃呈现了结构性买难、卖难问题,一方面,质优核桃供不应求,本地加工企业如省级龙头企业磨浆农业公司不得不到外地大量收购,另一方面,核桃大路货产量小的核桃产区,收购价格大幅下降,质量差的核桃无人问津,出现了核桃卖难问题,传统核桃“三分栽七分管”格局被打破,按照常规,云南核桃实物交易市场大理、楚雄等地初步形成,玉溪在云南核桃的占比小,在全国核桃市场的占比更是甚微,发展空间不大。
       玉溪有“一地四乡”之称(生命起源地,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聂耳故乡;云烟之乡;高原水乡;花灯之乡),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等多张名片,玉溪交通四通八达,通讯快捷,华为云计算平台,还有辐射东南亚蔬菜水果营销中心等,玉溪发展定位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和重要内陆港,如果将“三分栽七分管” 传统转变为“二分栽三分管五分经营”,花五分精力打造第一车间——生产质量可靠生态核桃,与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跨界融合,花五分精力打造第二车间、第三车间,逐步形成新型核桃产业集聚区。
1.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加强良种选育扩繁。
       积极开展对核桃科技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核桃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学特性,重点研究不同区域的良种选育、扩繁、丰产栽培配套技术,为核桃生产提供良种和配套的丰产技术;加强研究开发核桃系列产品(如核桃油、核桃仁、核桃粉、核桃乳、核桃酱、核桃酱油等),研究核桃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提高核桃产品加工附加值,满足市场不同消费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2. 搞示范,抓好核桃生产的第一车间。
       要通过建立核桃丰产优质示范基地和县、乡、村三级核桃样板基地,大力推广林农间作及林下养殖模式,采用林粮、林烟、林药、林菌、林苗、林禽、林畜等复合经营形式,走“以耕代抚,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核桃产业发展之路。通过核桃丰产优质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把良种繁育、栽培管理、品种改良、采摘烘烤、林农间作及林下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普及到核桃企业、种植大户和林农的手中,从而带动全市核桃产业的发展。
3.拓展市场,延伸核桃产业链。
       当前,玉溪的核桃产品主要在卖原料,在做大核桃基地的基础上,应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核桃系列产品精深加工,把核桃的精深加工作为核桃产业产值进一步提升的突破口,大力引进核桃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延长核桃产业链,带动核桃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鼓励和支持核桃加工龙头企业参加“知名商标”、“地理标识”认证,积极组织本地核桃产品参加各种全国性和地方性名特优产品经贸活动,组织各种对外宣传活动,着力打造知名的核桃产品品牌,以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4.培植核桃新型市场。
       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核桃网络交易平台,创新核桃资源的聚集、配置、交易,从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同步发力,形成联动、开放、共享的核桃电子交易市场体系,打通核桃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渠道。
四、结束语
       记得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梁希先生,于1951年3月在《新中国的林业》一文中,为祖国山河描绘了一幅动人远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作为新时代务林人,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学于致用,必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建设者。
分享到
416833834@qq.com